跳到主要内容

041

第二章 亲交品

一六一 因陀罗同姓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师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性质顽固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一故事由第九篇鹰本生故事(第四二七)中而来。佛向此比丘云:“比丘!因汝昔顽固,不用贤者之言,为狂象之脚踏死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家,年长后,废家族生活,出家入仙人之道,为五百仙人师住于雪山地方。时苦行者中,有名因陀罗同姓之苦行者,性情顽固、不从人教。彼饲一象子,菩萨闻之,唤彼近前曰:“汝饲象子,是否真实?”“师尊!是为真实,予饲丧亲之象子一匹。”“象子长大,将杀饲主,汝不可饲。”“师尊!我若无彼,我不能生。”“汝将有后悟之一日。”象被饲养,身躯渐大,尔后某日,仙人等至森林树上采集种种果物而远行,暂行滞留其处。南风吹来,象生狂气,毁坏草屋、打破水瓶、抛弃石板、折断椅子。彼思欲杀苦行者,入于林中,观察苦行者归来方向,等待守候。因陀罗同姓携饲象食料先一步归,彼以平日饲象之心近象之傍。象由林中奔出,以鼻卷彼,抛于地上,以脚踏头,至于绝息,然后猛烈狂吼,入森林而去。诸苦行者以此事告知菩萨,菩萨曰:“与恶人不能亲近。”于是唱下面二偈:

    贤者预知利不利     邪见之人不可亲

    与彼常住为恶事     如象对此苦行人

    德行知识与学问     与己等者应相知

    交往善人得安乐     可与此等为相亲

如斯菩萨云:“不可有背他人之教,须善学之。”于是教仙人一同葬因陀罗同姓之尸骸,修行梵住,成上生梵王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为本生之今昔作结语:“尔时因陀罗同姓即是此顽固者,仙人群之师即是我。”

一六二 亲交本生谭

(菩萨═苦行者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火神祭所作之谈话。此一故事与前之象尾本生谭(第一四四)中所出者同。诸此丘等见祀火神者而问世尊:“尊师!结发道人等为种种错误之苦行,此有何利益?”佛云:“汝等比丘!此无丝毫利益。昔诸贤者信祀火神为有利益,长久之间,祭祀火神,于行祀场所,见无利益,于是以水灭火,用树枝等物扑灭火焰,更不返顾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。彼年十六,父母取彼诞生时点来之火付彼曰:“我子!汝可携汝诞生时所点之火,入森林中,奉仕火神,或习三吠陀,建设住宅为家族生活?”彼云:“予无为家族生活之心,于森林中,奉仕火神,我以生梵天世界为目的。”于是彼拜别父母,携火入森林中,住居于草葺之家,奉仕火神。

某日,彼被招回家中,得醍醐味之乳粥,彼思:“以此乳粥供养大梵王。”于是持归焚火,自云:“我今供养有福之火神以杂有醍醐味之乳粥。”彼遂投粥于火中。因将油气甚强之乳粥投入火中,火燃炎上,烧毁草舍。婆罗门恐怖战栗,逃避外出,彼云:“恶人非可相亲者,今为此火烧毁我辛苦所建之草舍。”彼唱第一偈曰:

    亲近恶人愈相亲     世间无此更恶者

    饱供醍醐之乳粥     火神烧我辛建舍

彼如斯云∶“予不用汝反逆之同党。”彼用水消火,并以树枝击打扑灭,遂入于雪山中,见一牝羚羊舐狮处之颜,彼思:“与善人亲交,世间无此更善之事。”彼唱第二偈曰:

    亲近善人愈相亲     世间无此更善者

    以善相亲牝羚羊     能舐狮子虎豹颜

菩萨如斯云已,入雪山深处,出家为仙人之道,修行神通与禅定,临终同时,出生为梵天界之身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即为本生之今昔作结语:“尔时之苦行者即是我。”

一六三 须师摩王本生谭

(菩萨═婆罗门子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任意之奉施所作之谈话。舍卫城唯有一轩之家,某时供养佛及比丘大界,有时供养外道等。更于某种场合,组合多数人等施行团体供养,更团结一街内者或全体都中住民,任意寄附施物供养。是时都中全体之人,准备任意寄附之物,施与一切生活必需品 1。当时意见分为两部,一部份人云:“此一切生活必需品,应施与外道诸人。”其它一部之人云:“此应施与佛及比丘大众。”如是几度议论,从外道谓应施外道,从佛者谓应施佛及比丘。最后取决于多数,主张施与佛及比丘众者居于多数,彼等之言,确受肯定,使外道信者不能阻碍对佛之奉施。都中之人招请佛及比丘大众,行七日间大施,至第七日施与一切生活之必需品,佛致感谢之意,对众人教向果之道,还归祇园精舍,比丘大众对佛勤行终了,佛立香室之前,为说佛之教法,入于香室。黄昏时,比丘等集于法堂中谈话:“诸法友等!外道信者力图阻碍奉佛之施与,但终未得逞,一切生活必需品之施物,终于归于佛之足下,佛之力岂非大哉!”尔时值佛出堂问曰:“尔时比丘!汝等何言集于此处”比丘告曰:“如是如是。”佛云:“尔等比丘!此外道信者等,力图阻碍施我之事,非自今始,前生即亦如是。然其施物,终归于我之足下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有苏西玛王,尔时菩萨宿于王之司祭官夫人胎内,彼年十六岁时,其父死去。彼于父生前即为王之象祝役,于行象之祝事场所,所有运来之物品及象之饰物,均应归入象祝之手。如此每行一次祝事,彼即能得千万两之金。恰于此时举行象祝,其它诸婆罗门,至国王之处请曰:“大王,行象祝式时,必行象祝仪式。彼司祭官婆罗门之子年幼,不知三吠陀及象之经文,乞许我等以为象祝。”王同意曰:“可。”婆罗门等云:“不使司祭官之子为象祝,我等可储多金。”莫不欢喜迷心相庆。四日后祝事将行,菩萨之母闻此信息,母曰:“象祝之式,七代之间,均为我家执行,今后家道中衰,财产减少。”心中悲痛而泣。菩萨曰:“母何故悲泣?”闻其理由,向母曰:“我将行象祝之式。”母曰:“我子!汝不知三吠陀及象之经文,如何得行其式?骄母亲!象之祝事,何时施行?”“由今后第四日。骗“母亲!详知三吠陀及象之经文之师,现住何处?”“我子!诸方闻名之师,距离此方二千中旬之遥,住于健驮逻国之得叉尸罗。”“母亲!我为不使家世衰落,明日一日之内,即往得叉尸罗,一夜之间修习三吠陀及象之经文,于翌日即还,第四日即可行象祝。请母勿悲。”

菩萨安慰其母,次日早起食事终了,唯其一人开始旅途,一日之内达得叉尸罗,拜师坐于一面。师曰:“汝由何处而来?”“尊师!我由波罗奈城。”?汝来何事。”“于师之所,欲修习三吠陀及象之经文为目的。”“甚善,汝请习之。”菩萨云:“予之工作急迫。”于是告知一切之事。“我一日间到达二千由旬之所,请于今日一夜间教我,自今第三日即行象祝,予只一次受教而即皆得记入。”菩萨得师许可,洗师之足,以千两之金囊,置于其前,礼拜师尊,坐于一面。一一暗诵,太阳东升之时,师已将三吠陀及象之经文教毕,问师曰:“尊师!尚有其它应教者耶?”师云:“总皆终了,再无其它。”“尊师!此卷有如是如是文句之说明,有如是如是读法错误之处,今后伏请尊师如是教授弟子。”菩萨正师之误,早起进食,礼拜师足,唯一日之内还归波罗奈城拜见母亲。母亲问∶“我子!所受教者已得教耶?”答曰:“已得。”母甚欢喜。

翌日象祝之仪式开始准备。一百头大象饰以金饰,竖立金旗,上覆金网,装饰王宫之前庭。婆罗门等云:“我等将行象祝之式。”皆以盛装饰身。苏西玛王亦以各种装饰饰身,并携装饰之道具来至象祝场所。菩萨亦饰身如一王子,前后添加应环绕其身之供物,来至国王之前向王奏曰:“大王陛下!君上灭我之家,命其它婆罗门等行象祝之式,与彼等以象饰及物,此事是否真实?”于是菩萨唱第一偈曰:

    黑白牙之兽     汝覆以金网

    苏西玛王陛下!

    汝忆祖若父    曾言此布施

苏西玛王闻菩萨语唱第二之偈曰:

    黑白牙之兽     予覆金网饰

    青年!

    予忆祖若父     曾言此布施

于是菩萨向王奏曰:“大王陛下!予之家世及予自身之家世执掌,王尚记忆,奈何置予于不顾,使他人行象祝之式。”“人言汝不知三吠陀及象经,因此使他之婆罗门行此仪式。”“大王!只此等婆罗门中,若有一人能与我议论三吠陀及象经中之一节者,即立其人为象祝。此三吠陀,象经及象祝之仪式作法,全印度中,除予之外,他人无有知者。”于是菩萨作大狮子吼,婆罗门等无一人能起立为其对手,菩萨为自己之家建立不摇之基础,执行象祝之式,携得诸多财物,归还自家。

结分

佛为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有者得预流果,有者得一来果,有者得不还果,有者得阿罗汉果──于是佛为本生今昔之结语∶“尔时之母是摩诃摩耶夫人,父是净饭大王,苏西玛王是阿难,四方驰名师尊是舍利弗,而此青年即是我。”

注 1 比丘之生活必需品为衣服、卧具、饮食物及医药四种。

一六四 鹫本生谭

(菩萨═鹫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奉养其母之比丘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由睒摩贤者本生谭(第五四○)中所出。佛问此比丘曰:“据云汝养在家人,其事真实耶?”“彼为真实。”佛问:“彼在家之人为谁?”比丘白言:“世尊!乃我之父母。”佛赞曰:“善哉,善哉!汝等比丘!对此比丘,不可发怒。昔诸贤人,有依德扶助非己亲属之例,而此人唯养己之父母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为鹫山中之鹫身,养其父母。时值某日之事,起大风雨,鹫等不堪风雨寒侵,往波罗奈城,寒栗坐于摒侧沟缘。时有波罗奈之长者出城浴水途中,见鹫等疲弊状态,皆使集于无雨之处,焚火遣人至舍牛之墓场,持牛肉来,与鹫等食,加以保护。待风雨止,鹫等恢复体力,纷向山间飞去,于是一同集会商谈:“我等蒙受波罗奈长者之恩,受恩当然报恩,因此今后无论衣服,装饰道具等,凡能入手之物,均须送往长者之家,投落外庭之上。”自此以后,鹫等见到衣服,装饰道具等物,日晒晾干之时,乘人大意不备,如鹰之攫取肉片,急速掠去,投落于长者之外庭。长者知其为鹫所持来之物,一总别置于一处。有人报告国王:“鹫鸟行掠盗于都中。”王曰:“先捉一只鹫来,其它皆相伴而至。”于是处处张罥挂网。而养母之鹫,为羁索所络,猎者捕得,将献与王。波罗奈长者为向王问候,途中见捕鹫者,长者自思∶“勿杀此鹫。”遂一同来至王所。鹫被献与王,王问鹫曰:“汝等于都中掠盗衣类及其它物品,果有其事?”“大王!诚如所言。”“送与何人?”“波罗奈长者。”“何故为此?”“彼曾救助我等之生命,受恩者须当报恩,因此以衣物与长者。”王向鹫云:“距此百由旬,应见弃尸之所,汝何故未见罥索而为所捕?”于是王唱第一偈曰:

    鹫隔百由旬     未见死尸耶

    汝近罥网索     如何尚不觉

鹫闻王语唱第二之偈曰:

    恰如应灭人     行将丧命时

    接近罥索网     为捕尚不知

王闻鹫语问长者曰:“汝大长者!鹫等持衣及其它物至汝家为真实耶?”“大王!予均置于个别之处,一切物品一一归还失主,愿王释此鹫。”于是鹫被放还,大长者亦归还一切物品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话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理竟,养育母之比丘已得入预流果──于是佛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王是阿难,波罗奈长者是舍利弗,养育母之鹫即是我。”

一六五 鼬本生谭

(菩萨═仙人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军人等之争所作之谈话。此故事与前之龙本生谭(第一五四)所出者同。此处佛又云:“此二大人依我为之和解,非自今始,前生我已为此人等互相和解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于某村出生婆罗门之家。成年后,于得叉尸罗修习学艺,舍家族生活,出家入仙人之道。得禅定与神通,以拾落物为生,于森林中以树根果物为食,住于雪山地方。于彼经行场所之端有一蚁窝,其中为一鼬所栖,于其近处树洞穴中住有一蛇。此蛇与鼬,二者时起争端,菩萨为说蛇鼬相争之祸,使闻念慈悲之德,教以彼此必须和睦生活,改正双方之关系。尔后蛇出洞时,鼬于经行处之端蚁窝穴之入口处伸头露齿而卧,开口呼吸而眠。菩萨见其卧眠之状问曰∶“尔因何恐怖?”于是唱第一偈曰∶

    汝鼬本水生     和合卵生蛇

    汝尚露牙卧     心中有恐怖

菩萨述偈已,鼬云:“尊者!敌不可轻,敌实可怖。”于是唱第二偈曰:

    敌唯可惮     友不可信

    无怖之处     断怖根本

菩萨曰:“汝勿心忧,我已使蛇不与汝为敌,以后勿须疑惑。”菩萨教彼等修行四梵住行,可生梵生。蛇与鼬各依其业出生于应生之所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话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蛇与鼬是今之二大人,尔时行者即是我。”

一六六 乌婆沙鲁哈婆罗门本生谭

(菩萨═行者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一名乌婆沙鲁哈伽之婆罗门,执意墓场为不净之谈话。彼为大富翁,具有诸多财产,因信仰不同,与住于近所精舍之佛弟子等,并不相亲,然彼之子,贤而智慧。彼已年老,谓其子曰:“我子!彼低贱人之火葬墓场,不可葬予。汝应葬我尸骨于不污之所。”“父亲!父之火葬适当场所,我不能知,父可与我结伴前行,指定适当之场所。”婆罗门于是与子结伴出都,登灵鹫山顶,谓其子曰:“我子!此处无一贱者火葬,可于此处葬我。”婆罗门与其子下山。佛于是日晨起,观察应济度亲族之中,此父子二人具入预流向资格,于是佛如猎夫攀寻山路,向山麓前行,等待彼等二人由山顶降下。恰于降下时与佛相会,佛与彼等喧谈:“汝婆罗门等曾往何处?”青年婆罗门语其事。“汝等善来,今可再往汝父所言之处。”佛与父子二人相伴,再登至山顶。佛问:“在于何处?”青年曰:“尊师!我父指此三山之中间。”佛云:“青年!汝父厌墓之不净,非自今始,前生即为厌墓不净之人。汝父命汝葬彼于此处,亦非自今始,前生彼仍欲葬于此处。”佛应青年之请,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,此人仍于王舍城,其名仍为乌婆沙鲁伽婆罗门,青年仍为其子。尔时菩萨出生于摩揭陀国婆罗门家,修习学艺已尽,出家入仙人之道,得禅定与神通,彼享禅定之乐,久住雪山地方。为得盐酢等物,住于灵鹫山上草舍之中。尔时彼婆罗门以与今相同之语告其子,子云:“请教我安葬之处。斗彼仍教此所,与其子由山降下,来至菩萨之侧,菩萨亦问青年与今相同之语,闻青年之语而行,并谓:“依汝父所语,察看尸骸污与不污之所。”与二人一同登至山顶。青年云:“些二山之中间为不污之所。”佛曰:“青年!此处被火葬者,其数之多,不可胜数。仅出生于此王舍城婆罗门之家如汝父乌婆沙鲁伽之名而被火葬者,即为一万四千次。在此大地之上,未作火葬之所,非墓场之所及未曾辗转头骨之所并无一处。”于是菩萨教彼明宿住智而唱次之二偈曰:

    乌婆沙鲁哈伽名     一万四千人葬所

    皆被荼毗于此处     世间无有不灭者

    对人真实有正义     慈爱节制与克己

    彼为贵中所尊敬     能于此世成不灭

如是向彼父子说法,使闻修行四梵住法,出生于梵天之世界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之理竟,父子已入预流果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父子是今之父子,行者即是我。”

一六七 完美本生谭

(菩萨═长老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王舍城附近温泉精舍时,对三弥提长老所作之谈话。某时,三弥提尊者一心不乱终夜坐禅后,朝日升时,浴于温泉,黄金色之身将干,着内衣手执上衣而立。身体如黄金之像,甚为美观,三弥提(完美)其名,当之无愧。斯时有一天女,见此美极之身,起恋慕之情,向长老曰:“比丘!汝尚年少,为一发毛黑而美之青年,精神充沛、气量宏伟、甚可敬爱。具此优美,不求世间快乐,而为出家,有何效益,先求世间快乐,而后出家修行沙门之道,岂非得体?”长老对天女云:“天女!予经几多之年将死,予亦不知死时,此对予为一秘密。因此予于少年之时,修行沙门之道,思致终其苦恼。”天女不得与长老相亲,即于其处消失。长老参诣佛所,告白此事,佛曰:“三弥提!汝受天女之诱惑,非自今始,于前生出家时,即曾遇天女之诱惑。”佛应长老之请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于迦师国某村之婆罗门家,达成年后,极一切学艺之奥义,出家入仙人道,得禅定与神通。一心不乱坐禅后,浴水着一树皮制之衣,手携一件,以待身干而立。

有一天女见彼至极优美之姿,起恋慕之情,诱惑菩萨而唱第一之偈曰:

    比丘!

    汝不享欲而乞食     汝应享欲勿乞食

    享欲而后再乞食     汝勿空过汝之时

菩萨闻天女之语,说明己志而唱第二偈曰:

    死时我不知     秘密不显时

    乞食不享欲     我时不空过

天女闻菩萨语,即场而消失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天女是今之天女,尔时行者即是我。”

一六八 鹰本生谭

(菩萨═鹑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“鸟训经”述调御自身心地之谈话。某日佛唤诸比丘曰:“汝等比丘!各自回返父之乡里托钵。”并说与此关联“大品”中之一经。佛云:“汝等且待,前生为畜生之类,舍弃父母之处所,至其它之处觅食,陷入敌人手中。其有智慧者,巧用计略,幸得脱出敌手。”于是佛为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日波罗奈国梵与王治国时,菩萨出生为鹑身,住于耕地之土壤间。某日彼不于自己之食场觅食,思欲往他处猎饵,往森林之端。一鹰见之,鹑为鹰疾飞,降而捕捉。

彼随鹰而行,叹曰:“予等至为不运,身少善业。我等不应至其它之食场觅食而往其处猎饵,若居于自己两亲遗留之处拾物,汝虽前来,我与汝战,将不负于汝。”鹰曰:“汝之两亲所遗之食处在于何处。”鹑曰:“在此耕地土壤之间。”鹰信己力可胜鹑,遂放鹑曰:“汝其行矣,虽归彼处,亦难逃脱。”鹑回居所,立大土块上云:“汝可来一搏。”鹑向鹰呼唤叫战,鹰自持己力,并翼俯冲,鹑知鹰以非常之势冲降搏己,迅速避入土块之中,鹰来势过猛,不能自制,胸撞土块破裂,眼球突出而亡。佛语昔日故事使此丘闻∶“汝等比丘!如畜生之类,徘徊于非自己食处而落入敌手,而于自己两亲所遗食之处,则能却敌。因此汝等不可徘徊于非己之领域,至他之领域,魔见乘隙,为魔之目标。汝等比丘!非己领域他之领域为何?即是五种之欲。五种之欲为何?即眼所知之色等,汝等比丘!此非比丘自己之领分,乃为他人之领分。”于是现等觉者(佛)唱第一之偈:

    鹑于己食场     鹰以力陷之

    急降难自制     为此遭逢死

鹰死而鹑出:“予真见敌之背矣。”鹑立其胸上,喜而歌唱第二之偈:

    予知此方便     乐亲传食处

    今喜敌之灭     见己之利益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说明圣谛之理──说圣谛之理竟,诸多比丘达预流果及其它──佛为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鹰是提婆达多,鹑即是我。”

一六九 阿逻迦仙本生谭

(菩萨═师匠)

序分

此本生谭是佛在祇园精舍时,对“慈念经” 1 所作之谈话。某时佛唤诸比丘曰:“汝等比丘!以心之解脱为目的,反复多行慈念,增大倍加,如载重要器物,十分努力,积集实行 2,期待能得十一种功德。十一种功德为何?睡眠平和、醒觉平和、不见恶梦、人间敬爱、鬼神敬爱、天人保护、不受火、毒、刀伤之果、心速寂静、气色沉着、死时不迷、上乘理解、出生梵天。汝等比丘!心以解脱为目的,反复多行慈念,增大……乃至……十分努力,积集实行,期待能得十一种功德。”具有此十一种功德,方被称赞为慈念之修行。佛云:“汝等比丘!比丘云者,对一切生类个别或一般,皆当修行慈念,对善者须扩展善心,对恶者亦应扩展善心,对中位者亦应扩展善心;如此对一切生类个别或一般,皆当修行慈念,皆当修行悲心、喜心、舍心,当于四梵住之上努力,如斯虽不达向果,但可成生梵天世界之身。昔之贤人等七年之间,修行慈念,于七度成劫坏劫之间,唯只住于梵天世界。”于是佛说过去之因缘。

主分

昔于某劫之间,菩萨出生于某婆罗门之家,达成年后,舍欲乐而出家,入仙人之道,达四梵住,师名阿逻迦,住雪山地方,彼有众多弟子。彼教仙人之团体云:“出家者当修行慈心,当修行悲心、喜心、舍心。所谓慈心,即可使成就出生于梵天世界之目的。”菩萨为说明慈爱之功德唱次之二偈:

    能以慈爱心     慈念世间物

    上下又横竖     到处无量心

    对此有限物     起业使充实

    无限善锻练     无胜利益心

如是菩萨对弟子说修行慈心之功德,使之闻教修行,自修禅定不废,出生于梵天世界,于七度成劫坏劫之间,不还来此世间。

结分

佛述此法语后,作本生今昔之结语:“尔时之仙人团体是佛之侍众,阿逻迦师即是我。”

注 1 慈念经(Mettasutta)不见于巴利四部及Sn.中之一经。只见于Vism. p.314,PS.II.P131,Miln.P.198 及此一本生故事。于“国译大藏经”经部一二卷二八五载有Miln之译文。

2 原文脱落“积集实行”与“鬼神敬爱”两句。初句可有可无,后句脱落则不成十一种功德之数。今将双方补足。

一七○ 伽美雷翁本生谭

此一本生谭见于大隧道本生谭(Mahaummagga-jataka)(第五四六)中。